汗液代谢,人体常见的一种代谢方式。汗的主要成分是水,同时还有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中医认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以后,从汗孔排出来的液体。所以说汗是由津液所化生,因为血和津液同出一源,都来自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汗血同源。老人经常说的“十滴汗一滴血”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当汗出过多,对身体不利。经常出汗,特别是在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厚、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经常出汗,或者睡觉以后出汗的,都要引起重视。临证一案:
尉某,女,4岁。2014年8月10初诊。
病史:其母述,患儿自2岁开始出现汗出多,日间不活动时也出汗较同龄儿童多,未系统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平时易感冒。舌质较淡,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自汗(表虚不固)
治则:益气固表,敛汗护津。
处方:补肾经、肺经、脾经、胃经,清心经,揉肾顶,推虎口三关,摩肾俞、肺俞、脾俞、胃俞、魄户、魂门、神厥,揉命门、关元、中脘、涌泉、太溪,运内八卦。
解读: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固,所以极易汗出。故多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主固,卫阳不足,表卫不固,津液不藏,故自汗出。表虚卫弱,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额、肩背明显。阳气不足,津液亏损,故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卫表不固,腠理不密,时邪易袭,故易感冒。舌质淡或有齿印,脉象较弱,指纹色淡,均为阳气虚弱的表现。
方中推虎口三关,揉命门,温阳补气,有益气固表,实腠理作用,可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弱之证;补肺经,摩肺俞、魄户、魂门,则有益气布津,温分肉,实腠理,固玄府作用,而达到敛汗固津目的。补肾经,揉肾顶,摩肾俞,摩脐、关元,揉涌泉、太溪,以其益肾精,固津液,而司其主封藏之本。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故补脾经、胃经,揉中脘,摩脾俞、胃俞、神阙,运内八卦,乃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以成和营卫,实腠理,敛汗固摄之功。诸法合用,症消。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