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是基于胶东柳氏医派雄厚的中医理论和学术体系,及《推拿广意》悠久的传承历史和丰富的临证基础,于近代新崛起的中医小儿推拿学流派。
一、小儿推拿柳氏广意派溯源:
小儿推拿术作为中医学的一项治疗技术,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但是小儿推拿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则是在明清时期,其标志性就是大量专门著作的出现。如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及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等问世。
1、广意派推拿是柳氏广意派推拿的根。
在清代,小儿推拿术尚未得到官方的重视,但因其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就是在清代熊应雄广意派儿推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儿推学术流派。
《小儿推拿广意》序云:“余留心于此,偶得一编,乃推拿之法,诚治小儿金丹,苦无高明讨论,藏之有年。丙辰岁,余仗策军前,亲民青邑。去浙东开府陈公之辕仅里许。陈公神于用兵,已声播寰海,而又精于此术。余得旦夕请正,以窃庆焉。”熊应雄自序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广意派儿推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拓展,非熊应雄原创之术,此即“偶得一编,乃推拿之法”之说;二是熊氏请益于陈公后之心悟。此即“诚治小儿金丹,苦无高明讨论,藏之有年”“余得旦夕请正,以窃庆焉。”之语境。
柳吉忱(1909-1995)先生,名毓庆,号济生,山东栖霞人,李兰逊晚年入室弟子。先后毕业于天津尉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历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立医院院长,莱阳专署中医门诊部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原山东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熟谙《内》《难经》、《伤寒》《本草》诸经,及唐宋以降医籍,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物之缓急,制方有据,每收效于预期。诊务之暇,著述颇丰。著有《内经讲稿》《伤寒论讲稿》《金匮要略讲稿》《温病学讲稿》《本草经讲稿》《中国医学史讲稿》《风火简论》《中医外治法集锦》《济众利乡篇》《热病条释》《脏腑诊治纲要》等,创立柳氏医学流派。2019年10月,“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山东莱阳召开,大会肯定了柳吉忱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和作用,“中国中医药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他18岁学医业医,直至76岁才办理离职离开临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一生课徒无数,上世纪50年代负责胶东地区中医教育工作,主办了7期中医进修班,上世纪80年代,为缓解中医人才青黄不急,又筹资举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先后为全国21个省市培养基层中医近万人。柳吉忱先生既是建国后中医教育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后民办中医教育的先行者。他拓展了广意派小儿推拿,创立“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及经穴的功效主治,组建“摩方”施于临床,形成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鲜明的学术特色。无论是中医进修班,还是“扁鹊国医学校”的教学中,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都是必修课程。强调“小儿推拿术,不可视为雕虫小技,而应使其从民间疗法的层面,提升到学科发展的平台上去!”
柳少逸(1943—),柳吉忱之子,柳氏医学流派集大成者,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代表性传承人,全面传承了其父柳吉忱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兼职教授,莱阳复健医院院长顾问。
1、理、法、方、术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柳少逸为柳氏医派集大成者。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又经院校系统培养,六十年如一日砥砺钻研,完善并发展了柳氏医学,创建五大创新性学术体系(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柳氏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辨证体系,柳氏复健医学体系及“方证立论”临证体系,推动柳氏医派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三观、四论、一法则”。“三观”,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四论”,即老年、退行性病变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一法则”,即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这也是柳氏广意派推拿的核心学术思想。
(1)“三观”,是《内经》广义中医学思想的提炼,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的理论发展基础。
柳少逸先生认为,大凡研究中医理论体系,探讨中医学结构,必须从《内经》的中医学术思想构建起步。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历法学的影响,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使中医药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目前独特的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思想为特点的广义中医学,并创立了用以认识客观世界与解释万物发生发展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而《内经》所代表的广义中医学思想体系,就是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简称“三观”)组成的。这也是柳少逸所创建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三大核心理论,也是柳氏广意派理论发展所遵循的核心理论。
柳少逸认为,《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意谓古代医家远在《内经》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在《内经》中,人与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的阐述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各个方面。而《内经》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多在《灵枢》中论述。古人认为凡有生命的血肉之躯,生命根于身体之内,以神的活动为主即“神机”。先天之精形成人之形体脏腑及其组织,出生后获得后天水谷之精养而生神,以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人的形神统一方有养生之道。《内经》太极思维的辩证观系《易经》辨证法的核心,反映了太极的物质基础,即对立统一的两种相关事物,也包含了一阴一阳变化潜动的法则。太极思维有两个要点:一是阴阳互根互用,即体用学说;二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即运动学说,包括阴阳对立制约、消长转化。“太极思维”模式是中医学术思想基石之一,中医学理论构筑之初就广泛地吸收了这一太极理论,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以“太极思维”为核心营建的中医学精微理论。而明代张景岳宗《内经》“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为依据,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之论,就是相应于阴阳互根的太极理论,概括了中医临床辨证之大法。这也是柳少逸先生临证倡导太极辨证思维,构建中医病机四论体系的理论根据。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反映的是太极观念,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理念,强调“阴阳互根互用的过程是一个有序的运动过程,阴阳的非平衡有序稳态决定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亦即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气化活动的有序性、生长发育过程的不可逆性。”
(2)“四论” 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的精微理论大法,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应用于疑难病治疗中的理论依据。
“四论”即柳氏医派病机四论体系。包含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等四个方面。是针对慢性内伤性疾病而确立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柳少逸先生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仅为举例而已,不能概括一切病机。临证应注重阴阳调和、阴平阳秘的作用。他以《内经》“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为理论根据,以景岳之“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论为纲要,相应于阴阳互化互根的太极理论,概括为“四论”,成为辨证论治的精微理论大法,成为柳氏解释慢性、顽固性疑难病证和各科杂证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的纲领,也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应用于儿童脑瘫、癫痫等疑难病的治疗中卓有成效的依据。
柳氏充分认识到人类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一种连续发展的不可逆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与质变的比例失调即成虚损是其病机所在,这与太极理论极为相合,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在于“益元”,以促进病人机能旺盛,加强或提高机体调控能力,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此即老年、退行性病变的虚损论。基于这一理论,柳少逸先生创立了“治痿摩方”、“治痿九穴摩方”、“益元荣督摩方”等柳氏广意派行之有效的推拿治方。而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则是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人体是在脏腑经络系统的统一调控下,把有关组织按一定方式组成一个系统,并按一定规律进行应变活动,使机体的生理状态维持在一个适度范围。在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就会正常有序,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亦正常。当病理因素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阻或影响了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气的升降出入时,就会产生功能失调性疾病,日久不愈,则会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因功能失常而引发气化不利,使精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器质性改变。反之依然。而“枢机论”和“气化论”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互相影响,仅以有无阳性体征为分则。柳少逸先生以调枢机为治法,创立了“调达枢机摩方”、“屋翳支沟定瘛摩方”等推拿治方应用于腹泻、便秘、咳嗽等功能失调性疾病,每收卓效。对于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柳氏认为器质性疾病是“退行性”和“枢机不利”的基础上,由于功能失常病理产物储积而导致的人体实质性病理损害,应当以补泻相寓、升降相宜来调节气化,并创立“交通任督摩方”、“应天贯地摩方”等有效推拿治方而广用于临床。有形痼疾的痰瘀论,所指导的是一类或在体表能够看到、触到,或通过现代仪器能够检查到的有形疾病。如现代医学之各种肿瘤、脑积水等病,既有因“痰”而致者,又有因“瘀”而致者,临床中需把握病机及痰、瘀的侧重来对证治疗方可获效。因痰致病者多由枢机失调、气化不利而痰浊停滞演化而来,亦可因“痰”的形成导致功能失调、退行性病变的开始。因瘀致病者多由阴阳虚衰、气机郁滞、血寒、血热等引起,常以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又可造成某些退行性疾病。同时,临床中又有痰瘀互结而为病者,这反映的是病因病机的丝丝相扣的太极模式。柳少逸先生创立了“《大全》膈俞化痞摩方”等有效推拿治方。柳氏“四论”并非各树一帜而割整成零,之间常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这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灵活的思辨纲领,蕴含着丝丝相扣,环环相接,相互消长转化的太极思维模式。这也是柳氏广意派推拿在临床实用中的思辨纲领。
(3)“一法则”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跻身于于学术平台的根基。
柳氏认为,“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草》”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理必《内经》”,是因《内经》理论是中医基础之渊源;“法必仲景”,是临床要讲究辨证论治的;“药必《本经》”,是运用好《本经》的药性理论,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其配伍方法。
《黄帝内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充分说明了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其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医家之宗”,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然而目前中医学传承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学术结构。由于医者未能结合天时、地理、人事、脏象、色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未能有完善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医技,于是出现了《内经》所陈述的“五过”和“四失”之弊。柳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尊“理必《内经》”为基本的学术法则。倡导研究中医名著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而为我所用。医史上张景岳就是一位“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的大家,结合《内经》读《景岳全书》,就会明白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道理。其“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论源于《内经》理论,“左归”“右归”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上溯到仲景方,也是宗《内经》之理的,如“四逆散”,柴胡一升,枳实一降,则气机启动,气机得畅;肝“体阴而用阳”,柴胡主疏肝气,疏泄太过会伤肝阴,故有芍药之酸味甘草之甘味而成“酸甘化阴”之伍,于是肝气得舒,肝阴得补。为全面推行“三必”法则,柳少逸先生结集了一系列著作。如:《内经》研究方面,有《<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经络腧穴原始》《五运六气三十二讲》《<内经>针法针方讲记》《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扁鹊心书>灸法讲解》等,《伤寒杂病论》研究方面有《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少阳之宗》等,《本经》研究有《本草经常用药详解》等。
“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草》”,是柳氏医学流派鲜明的临床思维方法,非是“厚古薄今”。这“一法则”,昭示的是柳氏一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崇尚经典的又一体现。在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这一思想贯穿于理、法、方、术各个方面。
三、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的创新性特点
柳少逸先生博学多闻,知识全面,“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其小儿推拿术,尽得其父柳吉忱先生薪传。他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阐发小儿推拿手法和部位的功效及主治,破译了手法、部位、穴位的作用机理;将针灸处方学的配伍法,以“摩方”的技法引伸到小儿推拿中[5]。而有《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成书,使柳氏广意派学术层次得到全面提升。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既是胶东柳氏医派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柳氏复健技术的重要手段,是理-法-方-术(药)临证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理必《内经》,法寓“太极”,三辨合一,四方交融,方证立论,有本之传。
1、理必《内经》。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表述,柳氏认为《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内经》的核心理论,而“形与神俱”才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的。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无论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还是丰富的中医治疗技术,均根植于《黄帝内经》理论,故而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也不例外,从理论到实践,《内经》法理贯穿其中。
2、法寓太极。
柳氏太极思维辨证体系是柳氏医派的五大创新性体系之一,也是中国象数医学的核心理论,寓有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柳少逸先生运用太极思维破译了推拿手法、部位穴位、功效主治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了理论与临床的互通,纠正了口口相传导致的以讹传讹,使理论体系更臻完善,从而也使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学术水平得以全面升华。以推五经为例,以往人们对五经的脏腑定位疑惑不解,即使解之也多望文生义,柳少逸先生引入先后天八卦图,则迎刃而解“了如指掌”:“若伸掌将八卦图置入其中,则对应中指位乃离卦,相对于掌根位乃坎卦,近虎口部乃震卦位,近掌横纹处为兑卦位。于是八卦配属方位、四时、二十四节气,则成为震东方木、卯时、春分;离南方火、午时、夏至;兑西方金、酉时、秋分;坎北方水、子时、冬至;而中央为四季土,这是开放的、展开的太极模式。若作握拳式,由开放到再封闭的太极模式,拇指端居中脾土位,则中指顶仍居离卦心火位,食指顶居震卦肝木位,无名指顶居兑卦肺金位,小指顶居坎卦肾水位。于是形成了五指端配五行、五脏及推五经的作用机理。”
3、“三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合一。
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将其与辨病论治和辨症状论治三者有机融合,因病制宜,权变施用,则使小儿推拿的施治空间更加广阔,“病-法-方-术”轴线更为清晰恰当,疗效更佳。如柳氏广意派儿推对于小儿脑瘫的临证应用,就有辨证施治、辨病位施治、辨症状施治的综合运用,并取得了无以替代的疗效。
4、四方交融施治。
柳氏广意派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理论,立“摩方”、“针方”、“灸方”、“药方”,四方交融施治,凸显了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的方法灵活性和丰富多样的临床技法,同时也体现了方剂学思维的启迪和延伸。既是对广意派小儿推拿的学术体系的拓展,也是对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学术特色的创新。
5、临证以方证立论。
“以方证立论”作为临证法式来运用,也是柳氏医派的五大创新性体系之一。有是证用是方,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方证立论临证法式也广泛运用于柳氏广意派儿推临证中。如“百会久泄摩方”功在益脾肾、司气化、泌清浊、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但见中气不足,不能升提固涩者均可应用,如小儿泄泻经久不愈可用,小儿脱肛也可用,此即异病同治。还如慢性泄泻,“百会久泄摩方”可治,“火旺土健九穴摩方”也可治,此即同病异治。“方证立论法式”的应用,彰显了柳氏广意派儿推的灵活与自信。
6、有本之传。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柳氏广意派儿推强调以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而柳少逸先生编著的《经络腧穴原始》一书,详论经络的概念、源流、组成、基本功能,和腧穴的分类、配伍及临床应用,并立处方,为指导儿推疗法的临证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一书,则是在《小儿推拿广意》的基础上,释机理,论方法,用经验,凝聚了数代人的临床经验和智慧。柳少逸先生对历代医家没有破解的难点疑点也做了专题研究,发广掘深,精确独到。两书是柳氏广意派传承之篮本。
四、柳氏广意派对学术的探索
基于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理必《内经》”的学术特点,无论李兰逊、柳吉忱、柳少逸,还是年轻一代的刘玉贤、王爱荣等人,都是具有坚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的佼佼者,传承者对于学术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柳吉忱将柳氏医派的学术思想和特点与广意派儿推有机融合,创建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流派,创立并发展了摩方和药方;柳少逸结集《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一书,业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成为小儿推拿柳氏广意派代表之作。
柳少逸先生从医60年来,虽诊务繁忙仍笔耕不辍,先后有近40部专业著作问世,400余篇学术论文公开交流或在期刊发表。其中与柳氏广意派儿推相关的学术著作就有近十部。《经络腧穴原始》除讲述经络的概念、源流、组成、基本功能、临床应用和腧穴的分类、配伍外,并立“针方”、“灸方”和“摩方”,是柳氏针灸推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阐述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和慢性内伤性疾病病机四论,是对《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形与神俱”的中医学结构和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总结。《五运六气三十二讲》依据《黄帝内经》对五运六气的记述全面讲解,是柳氏小儿推拿学中时辰治疗学及其摩法、摩方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专论《内经》针法、针方,详细介绍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和针刺方法,具有取穴少而精的特点,也是其变针方为灸方、摩方的渊薮,是柳氏学派的原创之作。《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脑瘫病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记》三书均有小儿推拿疗法章节,主要介绍柳氏广意派推拿的特色[6]。
2019年1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举办“首届中国民间疗法高峰论坛暨儿科特色疗法学术展演”,柳氏医派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同学们踊跃撰文参加,从不同角度对柳氏广意派儿推进行研究阐发。刘玉贤“小儿推拿柳氏广意派概述”,王永前“柳氏荣督九穴摩方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柳氏开脏腑摩方在小儿孤独症中的应用”,王爱荣“柳氏治痿九穴摩方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临床应用”,李卓睿“柳氏广意派推拿术治疗小儿惊风浅析”,汉敬德“漫话小儿脑积水证治”,陈安玉“柳氏广意派推拿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例”,蒋泉涛“柳氏经穴疗法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31例”,任帅花“柳少逸辨证施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经验介绍”,李萍“柳氏益元荣髓膏滋方辩证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浅述”等,全部被大会采用,且蒋泉涛、刘玉贤、汉敬德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刘玉贤,五莲县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五级师承工作室传承导师,潜心柳氏医派研究三十年,结集完成《太极思维 方证立论——柳氏医派研究》一书,他系统分析了柳氏医派的形成与发展、学术思想与体系建设、理论创新与临床经验等,并列专章对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进行细致的研究阐述;另有“小儿推拿柳氏广意派概述”在一文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发表。
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秉承推药兼施,四方交融的学术特点,致力于摩膏的研发。目前,柳氏九味通痹摩膏、柳氏消瘿摩膏、柳氏除尘容颜摩膏、柳氏乌头通痹摩膏、柳氏元胡通脉摩膏、柳氏温通摩膏、柳氏清消摩膏、柳氏止咳定喘摩膏等一批有效药方得到剂型转化并广验于临床。
五、结语
柳氏医派在临床带教及其教学中,积极传授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以在全国推广;上世纪九十年代柳少逸先生赴日本国讲学并带教日本研修生,从而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远播海外。在传承工作中,一改传统的一支单传的承传模式,通过院校教育、临床课徒、带教子女等多途径传道,实现了团队传承、群体传承。2017年,栖霞市人民政府将柳氏广意派推拿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莱阳复健医院成立专门的传承小组推进该项工作,核心小组由5名子女和10名学生组成。组长王爱荣,副主任中医师,跟师学验20余年,《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等柳派著作中的插图就由其演示操作而拍摄的。2020年,莱阳市人民政府又将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和胶东柳氏医派等六项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山东省卫健委和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将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作为中医药特色技术,遴选为“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推广项目”,拨专款20万元用于传承建设;烟台市卫健委也将“推动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并整理推广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列入烟台市卫生健康工作2020年工作要点。目前,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的学术研究已全面展开,传承工作室从临床带教、院校教学中遴选出一批具有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有志于柳氏广意派传承和发展的人员,正在接受柳少逸先生的传授和研究指导,同时也在带教下一代传承人。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由此进入兴盛时期。
小儿推拿柳氏广意派正在不断绵延的老中青传承接替中,传承经典,奔向未来!
]参考文献: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七·列传四十四·陈世凯传/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08-19。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奇文/柳少逸著.《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2007第一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奇文/柳少逸著《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二辑》2010第一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2016年6月第一版。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